随着“杜苏芮”残余环流持续北上,从7月29日开始,华北、黄淮一带的降雨逐渐铺展。7月30日凌晨,北京大部分地区都进入了暴雨模式。
(资料图片)
但各种预告和提醒,让大多数市民对这场暴雨早有耳闻。
预计7月29日夜间至8月1日夜间,本市将出现大暴雨,西部、南部特大暴雨……城市低洼地区容易出现积水,请注意防范。
市防汛办的短信提醒比暴雨来得更早、更频繁。通过提示信息,防汛预警响应提级,提醒市民朋友减少外出,确保安全。
气象专家也作出提醒,雨水不断叠加,致灾风险高,公众需提高警惕,不要前往山区等地质灾害易发区,路遇积水不要贸然涉水,以保障自身安全。
红色预警、景区关闭、禁止入校……连日来,随着天气情况不断变化,北京接连发布多项应对措施,升级预警级别,对风险系数更高的特殊场所作出规定,做到事无巨细安全稳妥。
包括北京在内,浙江、福建、湖北等多地都已开展了分区预警的探索,进而提高预警发布的精细化程度和预警服务的针对性、时效性。
什么时候转入应急预警?什么时候从应急又转回常态?涉及到资源、机制等力量调配,居民早先知情、响应、配合是重要的一环。
城市防汛,与每位市民财产和生命安全息息相关。不仅是各部门做好有效防范,也要求市民积极配合,彼此联动才能确保万无一失。
这些年,对极端天气预警让民众习以为常。面对极端天气,相关提醒不断,各种预告不停,充分提示、告知,严格预防,确保城市安全度过汛期。
面对频繁的提示提醒,不少网友甚至调侃,气氛都烘托到这了,只能自觉居家等待暴雨降临。城市管理的良苦用心也在于此,大家怎么调侃都可以,但千万不能不重视,不能措手不及,要做最坏的打算,做最周密的准备。
城市治理,最棘手的通常是应对紧急突发情况。而极端天气任何一座城市都无法避免,即便北京不是频繁遭遇台风的城市,也要在“不可避免”的应对中努力做到有条不紊、井然有序。
北京是一座特大型城市,面临极端天气,情况更加复杂。既要看到眼前,做到具体的“细枝末节”不慌不忙,道理交通排水清淤及时、商超物资储备充足、快递外卖小哥运转正常。同时,又要防患于未然,健全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,将气象灾害纳入安全社区和网格化管理,不断提升公众防范意识。加强适应气候变化基础设施建设,改造排水沟、提前增设排水设施。
“人民至上、生命至上。”我国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,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、预警先行、部门联动、社会参与的气象早期预警中国模式。有预有防,体现了极端天气下的城市温度,而背后是应对极端天气的治理能力。
北京商报评论员 陶凤
(责任编辑:董萍萍 )